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电车起火, 电池新国标也杜绝不了|工程师来信

发布日期:2025-05-29 03:00:32 浏览:37375

「作为汽车产品的一线缔造者,工程师是最了解汽车产品和技术的人群。产品好不好,技术深不深,用料真不真,在36氪「工程师来信」栏目,你能看到更真实的一面。」

当一辆车以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向高速隔离带,随之而来的就是400摄氏度的车内温度、30秒内被融化的车窗玻璃、只剩下金属框架的整车。逃生,或者说在几秒钟之内逃生,在这样的条件下当然是件比较艰难的事。

到去年年底,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了50%,但起火的电池包似乎仍是新能源汽车的不可言说之痛。动力电池起火能否不起火?起火后乘客能否拥有更多的逃生时间?一起起电池起火案例将这些问题摆在了越来越显眼的位置,有关部门再次提高了动力电池的技术标准。

今年3月,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(GB38031-2025)颁布, 相较2020年颁布、2021年执行的GB/T38031-2020标准,新电池国标最主要的修改点之一,是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,从此前的“着火、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”,修改为如今的“不起火、不爆炸(仍需报警),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”。

不仅如此,相比现行的通过针刺、外部加热诱发热失控的测试方法,新国标还增加了内部加热测试,用以模拟更苛刻的工况。

但是,请注意,即便满足了新国标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的要求,也并不等于实际用车时一定不会起火、爆炸,36氪通过与几位工程师交流后了解到,实验条件并不能覆盖所有复杂的用车情况,目前没有技术能完全杜绝动力电池起火,行车安全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司机手里。

对话人士:A,多年主机厂电池事业部经验

36氪汽车:早在一年前多数车企对电池的要求就已经是Pack(电池包)层面要做到NTP(整包无热蔓延设计)了,为什么电池起火的案例还是没有杜绝,这是否说明,仅仅是做到了Pack层面的NTP还远远不够?

Q:Pack层面的NTP,是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的安全。大多数公司也能做到,常规适应下,单电芯热失控后通过水冷,排气,断电等一系列措施防止热失控。但是不可能所有的极端情况都覆盖。

上次小米就是个例子,那么快的车速撞水泥墩子,防护就失效了,就像系了安全带也不能保证撞不死。

再说一个之前看到的案例,比如车辆行驶在人行道上,因为地砖松动,车辆驶过时整块砖翘起来插入电池包。这是家头部电池厂商生产的电池包,而且也通过了测试标准。

36氪汽车:有一种观点认为,电池的体系安全比电芯安全更重要,那新国标中,要求单个电芯不起火、不爆炸这一条是否有意义?

Q:单体电芯的本征安全对电池整包的安全有意义。单电芯本征越安全,电池整包越容易符合国标热安全要求。

对话人士:Q,从事电芯研发,6年头部电池供应商工作经验

36氪汽车:要想实现电芯不起火不爆炸,电池厂商可以通过哪些技术、材料等层面的优化来实现?

Q:电芯是由四大主材构成的,分别是正极、负极、电解液、隔膜。

正负极的材料基本上固定了,这是由锂电池的电化学原理决定的。目前正极材料主要是NMC(镍钴锰酸锂)、LFP(磷酸铁锂)、NCA(镍钴铝酸锂)还有LCO(钴酸锂)等锂的氧化物形式,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为主,但在掺杂或者投料时,可能会有些辅材的微调。除非材料体系变了,比如全固态或者是硅负极一般是对容量很高的载体用,钠离子电池这种 隔膜材料理论上是可以升级的。

现在的隔膜普遍是用PP(聚丙烯)或PE(聚乙烯)做基膜,再用陶瓷或者PVDF(聚偏二氟乙烯)涂覆。但如果能换成PI(聚酰亚胺)这种材质,用火烧都烧不坏,消防员穿的衣服里面就是PI。这样一来,电解液就很难刺穿隔膜造成短路。现在的短路一般都是电解液和水汽接触从LiPF6(六氟磷酸锂)变成了HF(氢氟酸),这东西比硫酸还剧烈。但问题在于,PI的成本很高,商业化落地可能比较难。

电解液算是电芯里最重要的东西,所以电解液配方一般高密度较高。而且它的配方很复杂,一般每种类型或者项目的电池都有独立的电解液配方,但一般电解液里都会有阻燃剂的成分。

技术上比较重要的可能是涂覆,因为锂电池生产有两道比较重要的工序,一个是涂覆,还有一个,如果是圆柱电,就是卷绕,方形铝壳电池的话叫做叠片。

涂覆的面密度、均一性、公差以及平整度都很重要,还要通过CD全点去看它头部、尾部、中部,以及双面的极片的厚度。卷绕或者叠片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格目,或者打折。

一些不良的极片,如果还在往下进行流转的话,那肯定是不太安全的。所以生产时要进行监控,在生产过程中,淘汰掉一些劣质的极片,那安全性能也会提升。

36氪汽车:新国标还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,电池厂商该如何满足这些新增的要求?

Q:先来说底部撞击,这有点像一个高级的针刺实验。

这方面,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可能差一点,它pack的结构设计,其实不那么耐撞击,这和它的工艺相关。

刀片电池的叠片方式像三明治一样,正极、负极中间夹一层隔膜,电池壳用的还是偏软的铝壳。这种叠片的工艺造出来的效果,不像特斯拉那种全卷的结构,对针刺的耐受性那么强。而且特斯拉的电池全做了灌胶。

但刀片结构,把电池做成长条形,堆叠在底盘上面,可以实现空间的更充分利用,塞入更多电池,提高续航里程,以及整体的恒定电压。而且铝壳的优势是,铝本身更轻,可以减轻电池包的重量,劣势就是外壳脆弱不耐撞。

当然模拟出来的效果,和实际用车场景肯定有一定差异,针刺实验可能只是扎到了一个电芯上面,所以它不会爆炸,实际用车时可能会发生斜撞,挤压了好几个电芯,说不定就会爆炸。

也可以通过材料的优化去提高安全性。电池最下方是底护板,目前一般用的是型材、钣金等材质,配合一些特殊涂层。底护板上面是冷板,电芯是黏在冷板上的,底护板和冷板间的缓冲间隙,可以填充泡棉等材料。要想提升安全性,在底护板上涂上防弹涂层就是一种方案。

快充循环之后的安全测试,目前多数电池都能做到。就算是0 SOC(电池电量为0)到100 SOC(电池电量为100),15分钟也就是4C倍率,何况现在只是20% ~ 80%的区间,相当于充电速率不低于3C,所以这个测试并不难通过。

而且测试没有定义单一的电芯是多大容量,有些单体是280安时,有些是300多安时, 既然没有定义容量,用一些低容电芯就可以通过测试。电芯单体容量越大,通过快充测试就越难。

36氪汽车:新国标出台后,三元锂电芯的前景将如何,相比磷酸铁锂电芯,三元锂电芯要想通过新国标应该是更困难的,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技术手段克服这些难点?

Q:这跟材料的微观结构有关。LFP(磷酸铁锂)是橄榄式的结构,不像NMC(镍钴锰酸锂)是三种元素共聚的层状结构。层状结构的扩散系数明显优于橄榄结构,所以它起火爆炸的概率会更高。

侑于材料本身的特性,目前也没有谁能把三元锂电车做得特别安全,也有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用AI技术优化它整体的电化学配方,但似乎还没有谁可以保证三元锂电池可以做到不起火不爆炸。

对话人士:H,多年电池包供应商经验

36氪汽车:新国标可能会对一些电池材料供应商带去何种影响,会造成电池厂商上游供应商的洗牌吗?

Q:新国标带来的影响,更多的还是针对电池厂商,对电池产业链上游的影响可能不会那么大,因为不少电池厂商原本执行的标准就比较高。比如有家上游供应商做前期焊接调试时,有上汽的焊接标准和宁德时代的焊接标准,他们领导就要求哪个标准严格就用哪个,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时候可能还会做收严。所谓收严就是执行比通用标准更严格的要求,比如尺寸通用要求偏差±8mm,实际生产过程中,为了保证产品质量,可能会按照±6mm执行。

36氪汽车:新国标有可能约束以往电池行业的哪些潜规则?

Q:要想约束一些行业潜规则,更多的可能需要依靠处罚机制。只是提高防护标准,很多偷工减料的行为还是有可能出现,因为惩罚力度不够。